2007年9月5日,山东《大众日报》报道了法国卡斯特葡萄酒在济南中高档酒店支付“巨额”开瓶费的事件,指出葡萄酒高价格背后的“推手”力量,再一次将葡萄酒价格结构的构成放到了公众的视线中来。 渠道成本引领酒价 葡萄酒瓶装酒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构成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生产成本、渠道成本和宣传推广成本。 首先,要生产一瓶葡萄酒,需要原酒、酒瓶、酒标、胶帽、木塞等原材料,另外还有机器损耗、水电汽费用、工人工资、管理费用以及税收等。新天国际葡萄酒业公司品牌总监黄修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葡萄酒的成本。据他解释,在中国一瓶普通干红的生产成本约在10-12元之间,其成本价组成如下:原酒5元+酒瓶2元+标签/胶帽/软木塞1元+机器损耗/水电汽1元+工人工资税收等其他约2元=12元,如果规模扩大,成本有望被控制在10元以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价格构成是普通干红(即混合品种的低档干红)。 其次,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还需要借助销售网络来分销到消费者的手中。 国内葡萄酒分销渠道:葡萄酒——个体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葡萄酒——一级批发商——二、三级批发商— —零售商——消费者;葡萄酒——零售商——消费者。 以张裕解百纳为例,其95年份张裕解百纳出厂价55-60元,在到达销售终端时已经达到了128元左右,而9 5年份张裕卡斯特出厂价为168-188元,在到达销售终端时更是达到了368元左右。虽然一方面说明高端酒对于生产企业、渠道成员的高利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渠道成本在葡萄酒总成本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随着渠道成员的增加,产品价格还会进一步上升。 进口葡萄酒分销渠道:进口酒——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进口酒——进口商——团体消费(包括酒店、商场和超市);进口酒——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 进口葡萄酒的成本在经过进口环节之后,将沿着类似于国产酒的分销渠道进入市场,但由于品牌杂、品种多,往往渠道的长度相对来说要短一些,但并不能说明价格会降低。进口瓶装酒的分销成本构成是:进口瓶装葡萄酒需缴纳进口关税14 %、增值税(17%)和消费税(10%),相当于到岸价的48.2%(瓶装酒)(综合税率)。假设每瓶酒的到岸价(C IF价格)为3.5美元,分销商的加价比率为20~40%,美元与人民币汇率为1:8,那么一瓶3.5美元的进口瓶装葡萄酒的零售价格为75.44~119.84元人民币。如果分销商加价率进一步提升,市场上出现每瓶进口酒200~5 00元的价格就不足为奇了。
任何产品或者服务,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支付的绝不仅仅是产品的成本,更准确地说,消费者需要支付产品从生产者手里到达他们手中的一切成本。 消费市场有待成熟 现代市场营销学把消费品分为日用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需品,那么在中国市场上葡萄酒产品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消费品?红酒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选择,从目前来看,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红酒还不能成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品,而商务、政务宴请,礼品赠送构成了红酒消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否认有部分消费者已经养成了经常饮用红酒的消费习惯,但是出于社交需要而消费掉的红酒使得这部分消费者在红酒价格方面不具有太大的敏感性,甚至会出现酒价越高越受追捧的怪现象。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消费市场的有待成熟,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了红酒消费者的典型消费行为。如果我们在导入产品国际市场生命周期的概念,可以简单地认为: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葡萄酒还不能成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品,那么究竟是价格还是消费习惯阻碍了这一进程的加速?价格的下降会不会带来一个更加宽广的市场?还是固有的消费习惯不会屈服于即使是较低的葡萄酒价格?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红酒在目前中国市场消费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决定了我们红酒市场消费基础的不稳固或者不成熟。在面对一个不成熟或者不健全的红酒消费市场,红酒企业在定价时,是采用满足现有主流消费者的心理认知定价策略还是基于产品成本的低定价策略?中国房地产界的潘石屹先生在谈到房市时,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只猫,而消费者是老鼠的话,猫在捕捉老鼠时是采用走直线还是走曲线路径,完全取决于在它前面奔走的老鼠。也就是说,面对市场上不成熟的消费者,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一个形象的比喻同样也适用于目前的红酒市场,也就是企业采用基于消费者心理认知的高定价策略来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健康的心理与功能性诉求,完全符合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红酒市场,无疑企业会选择前者,因为作为追逐利益的商业主体,利润最大化本身是没有错的。 葡萄酒企业总是有不同理由一次一次地向市场翻新花样来索取高价,而市场对各种新鲜概念的追捧甚至承认,也恰恰反映市场的现状。 也许,有的专家学者会提出一些相反的意见,那就是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会培养出一个畸形的葡萄酒市场。但是,任何消费品行业的成长成熟都离不开企业的长期培育和引导,但前提必须是企业能够获利。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真正成熟,只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导致普通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与酒水消费习惯的逐步转变,而中国红酒在酒水饮料市场上的总体份额,加上构成目前红酒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使得基于成本的低定价策略并不现实,这个市场现实也可以从主流红酒企业在近几年致力于高端产品开发和推广的市场策略中得到证实。 即将步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