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微博宣告“茅台高端系列葡萄酒将7月全球限量首发200瓶,并以每瓶人民币12880元发售……”,顿时激起业界强烈反映。面对排山倒海的负面评论,其发布信息的运作商仍雄心壮志的喊出“茅台的品牌价值近120亿美元,岂是普通一级庄能比!”,同时幽怨的指出“中国人真不懂维护国内大品牌!”。仅过半天,似乎有感受到过度“关注”的压力和影响,运作商竟然改口称只是个“营销初步构思”,并自我安慰其举获得的轰动效应是“成功”表现,自导自演了一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闹剧。而此事引起发的各界舆情热议,从某一种意义上表明中国葡萄酒市场开始逐步走向理性与成熟。
虽然葡萄酒产业在国内启动和发展才不过两三十年光景,但与前十年相比,当初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结束。精明的消费者会发现,无论是在卖场、专卖店,甚至是路边便利店,进口葡萄酒已经比比皆是,各类葡萄酒也逐渐走入国人的生活。不过,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却要归功于那些来自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国、产区协会,以及中国的进口酒商和代理商们一直的坚持和“耕耘”,让更多人了解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如何品鉴收藏葡萄酒,如何追求葡萄酒个性和价值消费……
曾几何时,五粮液依靠品牌买断的多品牌策略成为中国酒市的霸主,也成为众多的名酒纷纷仿效的对象,而后这些名酒的“子孙们”也借助“父辈”的光环坐享其成。但与此同时,粗放的把品牌经营、成长、控制的权力交给贴牌的运营商们运作,不禁带来盲目跟风、胡乱规划的畸形发展。如五粮液在2009年掀起的葡萄酒“新洋务运动”——“从国外进口葡萄原酒国内灌装,建立起一个以五粮液主品牌为保障,以中国传统酒文化为内核,形成一个“西体华魂”的全新品牌”。正是五粮液这个耗资巨大,轰轰烈烈推出的“国邑”葡萄酒,至今已成为昨日黄花的历史。无独有偶,来自昌黎的茅台葡萄酒自2002年上市以来,与茅台集团董事长所寄予的“把茅台葡萄酒做成‘红酒中的国酒’”的希望距之甚远,也与其葡萄酒公司老总的“在国内建一个欧洲,在国外买一个美洲”壮语的实现有些出入……事实上,茅台葡萄酒与同样肩负使命的茅台啤酒一样,已是十年尴尬、无法突围,宛若“鸡肋”。即便如此,今春在飞天茅台价格回落之时,某些茅台专卖店仍在施行着捆绑搭售茅台葡萄酒。
不可否认,两大中国白酒业巨头无论是从财力,人力,网络,销售平台有着其他进入葡萄酒领域者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优势。但毕竟玩得转白酒未必就玩得了葡萄酒,即使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门槛虽然看似很低,但其运营成本和专业配套要求却不低,加上这些大户们发展理念和运营上一直是不得其门而入,“隔靴搔痒”自然是缺乏建树、收效甚微了。就其运营下的葡萄酒产品,用某业内人士的话讲也是“讲历史没历史,讲品质没品质”。此回再遇上不学无术且又自大的开发商一番瞎忽悠,结果沦为笑柄的同时“东家”也躺着中枪。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常识,子凭父贵也是现实,但还得看看树下有无蛇虫蚁兽,老子是否宠爱有加……不过,如果拉菲要是在法国波尔多倒腾酿出售价每瓶人民币一万元的“中国白酒”,你会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