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 ——张弼士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弼士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名字,但因这个人而诞生的一样东西,却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这就是张裕酒。在中国解放之前的大半个世纪里,张裕一直是唯一的葡萄酒品牌;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里,他是为数不多的甜美记忆——在1915年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展上,张裕酒一举夺得四项奖章,这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张弼士也随着这样记忆,走进了历史的记录中。当然,历史记录的有不仅仅“张裕酒”一项,这位在上个世纪便成为华人首富的传奇人物,在1869年时便拥有了超过8000万两白银的巨额财产,而当时整个清政府的年收入也不过7000万两;他比另一位红顶商人胡雪岩鼎盛时期的资产,还要高出5000万两以上,乃名至实归的华人首富。
斯人已逝,但青名留史。张弼士留给中国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或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财产,他代表着近代中国史上的一种精神,那中精神只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才能找到。
白手起家的华人首富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华南一带,尤其是广东、福建、广西地区,曾出现过几次迁移南洋的浪潮,他们成为今天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华人的祖先。而在开拓南洋的事业中,张弼士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张弼士,原名肇燮,字粥士,别名振勋,清道光21年(1841)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黄堂乡车轮坪村。张弼士小时家境贫寒,父亲张兰轩是乡村塾师兼业余医生,因此他为数不多的学识,也都是从父亲那里得来的。
清咸丰8年(1858),张弼士家乡遭受严重灾荒,不少人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张弼士当时18岁,在乡村竹坊做竹工,便与乡人邀约,飘洋过海谋生,几经周折,到了南洋荷属巴达维亚城(简称巴城,即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起始,他寄食于大埔会馆,后经人介绍,到温氏米行当店员。过了不久,老板看他勤恳麻利,精明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兼且忠厚老实,可以信赖,即起用他为帐房,并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几年后,老板病逝,张弼士夫妇继承了他的资产。
有了一定的资产基础后,张弼士开始显示非凡的经营实业奇才。
首先,他抽出一部分资产,开设了一家经营各国酒类的商行,并承办了当地的酒税和新加坡的典当捐务,随后又承包了荷属东印度(在印度尼西亚)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资产很快得到了较大的扩充。
接着,他把目光投入了垦殖开发。当时,荷属东印度殖民者为开发与掠夺鞭长莫及的岛屿资源,曾放手让华侨组织垦殖公司,张弼士抓住这一时机,抽出大部分资产投入这一事业。1866年,他在荷属葛罗巴埠创办了裕和垦殖公司,大规模地开垦荒地,专门种植椰子、咖啡、橡胶、胡椒、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并在垦殖区间种杂粮,获取了极大经济效益。1875年,他又在苏门答腊的阿齐创办了新的垦殖公司。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属怡厘创办的裕业垦殖公司、爪哇日里创办的笠旺垦殖公司就有橡胶园八处,雇工近万人。
在经营垦殖开发的同时,他积极捕捉机会创办各类实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他在英属马来亚彭亨州文东埠开设东兴公司,开采锡矿,赚了一笔大钱;在日里开设日里银行,专门办理华侨储兑和侨汇业务,深受广大华侨欢迎和依赖,业务得到很大发展;在棉兰、槟榔屿兴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住宅,大力发展房地产事业;组织了一个联系海内外的药材批发网,国内的名贵药材多经张氏药行批销海外,海外名贵药材及西药,亦多经张氏药行批销回国,沟通了海内外药材市场。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间,张弼士经营的企业风生水起,获得了惊人的利润,他的资产便在这一时期,积累到了最高点,1869年,张弼士的财产达到8000万两白银,成为华人世界的首富。
百年事业融于“张裕”
尽管在海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之如所有中国人特有的习性一样,张弼士将自己事业归根于祖国,他认为只有在国内取得成功才算真正的成功。因此,他多次拒绝了当时英荷属殖民地政府的封官赏赐,而将自己的事业放回到中国。
据史料验证,张弼士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
但张弼士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他在山东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这几乎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但之如很多历史重大事件的起因往往事出偶然一样,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也纯系意外。
1890年,张弼士任巴城商务领事时,有一次参加法国领事举办的酒宴,席间,人们对所饮法国三星斧头牌白兰地名酒大为赞赏,法国领事为此大谈酒经,并对张弼士说,此酒用法国波尔多地区盛产的葡萄酿造,如用中国山东烟台所产的葡萄酿造,酒质并不逊色。张弼士问其为何所知,法国领事犹豫片刻后告之说,当年八国联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