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行业报道 看住“洋酒”

看住“洋酒”

来源: 时尚酒风的blog     作者: 酒风WineMien    2006-08-17 10:19:00


      6月如火,“洋酒”像一把灼热的利剑,在中国酒市一次次划过,广东,上海,湖南……不断地传出关于洋酒在中国的消息,就在2006年的酒市淡季激将过去的时候,人们已经嗅出了奥战前的火药味,我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6月如此炙热。

  一、“洋酒”向往中国

  中国是亚太地区葡萄酒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来自欧美、澳洲的酒商对此无不向往。法国葡萄酒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可以肯定地说,20年来,法国已经了其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形象工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建立了优质、高贵的产品形象,同时以其不俗的表现,取得了国外葡萄酒在中国销量第一的榜位。WTO解锁了关税壁垒,极大的刺激了其他国家的酒商,争相到中国考察,希望能在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切上一块。

  葡萄牙《经济周报》6月5日报道葡萄牙最大酒业展览会情况时强调,对于葡萄牙酒商来说,与“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的最重要葡萄酒进口公司建立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参加这次酒展的中国商业代表团的成员,是由17家中国葡萄酒进口商和经销商组成,该商团的成员包括ASC精品葡萄酒公司和Monstrose酒业连锁公司。此次展会发布的调查信息显示,虽然目前中国只有800万名葡萄酒消费者,但从长远看消费者规模可能会增长至目前规模的十倍。对此,葡萄牙酒商希望能通过与中国酒商的合作,达到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

  英国Hayman烈酒公司决定面向中国市场销售带巧克力和樱桃口味的龙舌兰酒和伏特加酒。公司老板Hayman说,“我们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我们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分享蛋糕。”

  摩尔多瓦葡萄酒局局长携10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在昆举办推介会后说,有可能的话,每年都将在昆明举行一次推介会。

  华盛顿州酿酒师杰夫"戈顿说,他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出口到中国,与十年前相比,中国消费者更加喜欢葡萄酒,他们改变了对葡萄酒的看法和饮酒方式。

  他们认为,中国人也会像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对进口酒的了解越来越多,特别是从法国回来的中国人。随着中国酿酒师与国际水准接轨,消费者的标准也会不断提高。要知道中国人对食物非常挑剔,他们没有理由不对葡萄酒挑剔。

  二、“洋酒”调查中国

  就在前不久,美国加州餐酒协会刚刚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调查,该研究的一项重大发现就是收入与葡萄酒需求呈正比。收入每增加一倍,葡萄酒消费量增加四倍,这意味着加州葡萄酒业可能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葡萄酒市场调查委员会主席约翰"格尔思番曾说,在美国葡萄酒与财富是分不开的,看来这句话也适用于中国市场。美国的核心消费者(每周饮葡萄酒两次以上)家庭收入约为78,900美元,高于45,000的平均家庭收入。西欧有广大的葡萄酒消费群,覆盖了各个阶层,收入与葡萄酒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像世界各地的商人一样,加州酒商也急切地希望能把葡萄酒卖给大城市新富起来的人。

  萨克拉门托蜜蜂报六月九日的报道披露了美国农业部为此项研究投入了十万美元的补助,显而易见,美国关注最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是将目光放到了5至10年的中国市场,他们希望中国的消费者尽快富裕起来,尽快学会消费葡萄酒,从而使自己的出口数量激增,“葡萄酒消费与社会财富是密切相关的,中国越富强,葡萄酒市场就越大,我们认为还需要五年的发展。”

  五月份,二十八个国家的五百多名生产商参加了香港Vinexpo,他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为了打入中国市场,满足中国人对优质洋酒的需求。

  他们认为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为外国生产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Vinexpo组委会调查显示,中国现在是亚洲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2004年销售量为五亿瓶。研究预测1999到2009这十年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增长78%,届时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达到7.66亿瓶。

  目前,全球葡萄酒行业正处在混乱之中,从全球范围看,葡萄酒严重生产过剩,欧盟又大幅降低了对欧盟葡萄酒行业的补贴。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葡萄酒市场,各国酒商密切关注,他们正在以各种方式了解中国,解读中国。

  三、“洋酒”中国本土化

  2002年的时候,国际OIV秘书长在接受酒风杂志采访时曾经提出说,既然中国人喝不惯“洋酒”,为什么酒商们还要照搬欧洲的葡萄酒口感强加于消费者?中国完全可以酿造适合于自己的葡萄酒。

  加州一名经销商说, “中国市场很复杂,大城市消费者追求高品质葡萄酒,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口味还远未成熟。”他说,“中国人往酒里添苏打水是因为早期进口酒质量低下,干酒对于中国人来说口感太涩,他们喜欢口味偏甜的酒。”

  若想在中国市场旗开得胜,就要量身订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葡萄酒。

  美国加州餐酒协会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文化差异和口感接受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说,至少在目前中国人的口感还不会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机会,他们担心中国消费者在酒里汽水的消费习惯,除了来自其它国家品牌和中国本地酒的低价位挑战以外,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口感将至关重要。

  当我们在千方百计学习欧洲“先进”的时候,欧、美酒商却是在考虑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口感习惯。就在前不久,法国一酒商推出了一款专为温州人酿造的葡萄酒送至温州。这款名为“克林伯瑞”的葡萄酒,为了适合温州消费者较“刁”的口味,专门到温州等地收集20多种葡萄酒,并带到法国由专家进行“剖析”,然后按温州人等口味调制的。

  目前,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法国葡萄酒仍居领先地位。可是,让法国葡萄酒商着急的是,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20年前,法国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约为60%,而今天,它已降到了32%。

  问题的症结何在?面临着葡萄酒业界的新兴对手,其中也包括中国葡萄酒的竞争。而法国的一些小厂并没有认真地在酒的品质上下工夫。另一个原因是那些新兴对手生产的葡萄酒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法国人现在明白了,他们不仅要注重葡萄酒的品质,而且还要学会与中国人“沟通”,让中国人能比较容易地接受法国葡萄酒。

  在口感和消费习惯上,国外葡萄酒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在运作的方式上,各国葡萄酒商正在酝酿“本土化”。世界第二大葡萄酒集团卡斯特公司一直热切关注并寻求措施去满足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需求,与东海鑫业酒业的合作,其销售渠道的选择上,几乎全部套用了中国的市场模式,人员也大多来自国内许多知名品牌。东海鑫业执行总经理潘汝显向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三年内把卡斯特打造成为国内中高端葡萄酒的领跑者。”

  以前,洋酒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市场打拼,展览会、推广会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以期通过专业进口商专营、专售进入高端市场,对中国其它的流通渠道心存疑虑,致使许多洋酒虽然保持了高端的形象,但却失去了最具推广力的常规通路。

  经过近20年的经验,“洋酒”已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为题,本土化已不容置疑。今年国外葡萄酒商团以及政府间关于葡萄酒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外葡萄酒的本土化必将给中酒市带来巨大的冲击。

  四、“洋酒”志得中国

  7月7日至9日召开的2006年广东省国际酒饮博览会(下称"广东酒博会"),首次出现"洋酒专区",法国、美国、智利、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洋酒抱团冲击广东这块高档酒福地。
目前,法国葡萄酒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居于领导地位。上月底在香港举行的世界葡萄酒博览会上,法国毫不吝惜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参展的568家酒商中,249家来自法国。他们认为中国市场值得重视,在10年之内(1999年至2009年),中国国民对葡萄酒的消费将大幅增加78%。

  法国酒商承认,这个美景可能不会持久。与2004年(37%)相比,法国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已经减少了。而且,据中国海关的数字,2005年外国葡萄酒在中国的销售量暴增了46%,而法国葡萄酒“只”增加了34%。

  在这段期间内,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的销售量猛增了59%,其市场份额从20%增加到将近22%。在它的后面是美国(10%)和智利(8%)。

  为了保持并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法国正在采取各项积极措施,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大力推动葡萄酒对华出口。

  今年一至六月,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各国在华召开的葡萄酒展览会、推广会频频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南京、长沙等中国大城市亮相,法、美、意、德、西以及智利、阿根廷等葡萄酒输出国分别开展了推广会,展览会,特别是在香港和广州的展会,国外葡萄酒成为主角,集中显现了这些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念。集中展现的还不仅仅是国外丰富多样的产品,还有随之而来的文化渗透。他们关于中国市场的文化研究和利用文化搭台,葡萄酒唱戏的一系列举动,无不寓示着即将到来的鏖战。有国外酒商预测,他们对明年洋酒在中国市场的增量充满了信心。正因为如此,各国在上半年开始的行动就是为了抢上今年下半年的旺季,获取明年的胜利果实。

  洋酒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我们将如何应对?

  (本文已经刊登在《食品商》杂志7月号)